今年1月,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7個首批“國家生態園林城市”,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榜上有名。
5月28日,在第十屆中國(武漢)國際園林博覽會閉幕式上,南寧作為“國家生態園林城市”獲得正式授牌。
擴蔭增綠 增花添彩
南寧素有“中國綠城”之稱,“綠”是南寧的底色。為了達到綠量充沛這一目標,南寧廣泛開展擴蔭增綠活動,不僅對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中喬、灌木所占比率作出了規定,還提出了公園綠地服務半徑、城市道路綠地達標率、林蔭停車場推廣率、立體綠化推廣等先進考察指標。
城市綠地建設成果顯著,公園綠地均衡發展,五象新區建設、火車東站、五象湖公園建設、五象嶺規劃保護、邕江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相繼展開,實現了城在林中,綠在城中。
以綠為底還不夠,要有百花來添彩。為了進一步提升城市道路景觀品味,南寧廣泛實施增花添彩工程,在繼續加大“綠化”的同時,進一步提升“彩化”水平——不僅打造花卉種植的城市精品路線,更在重要節點加大日常花卉下地種植數量。
以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樹種為背景,四季有花,處處見花,不同季節,不同花開,城市園林景觀也隨著四季變化而不同。在春節等傳統節日或重大節慶活動到來時,南寧市還會精心對花卉進行布置,舉辦群眾喜聞樂見的各類花卉展及園林文化活動,營造濃郁熱烈的“綠城花海迎賓朋”盛景。
“草經冬而不枯,花非春仍常放”。早在1997年,南寧就已獲得“國家園林城市”稱號。
如今,南寧的園林建設已從簡單的綠化走向了彩化、香化、果化與亞熱帶風光化。
重點“治水” 岸綠景美
今年初,南湖公園內8.17公里長的環湖路鋪上了柔軟吸水的透水瀝青。每當下雨,鋪設的透水瀝青可以將雨水快速吸收并讓雨水下滲,不容易產生積水,實現了“小雨不濕鞋,中雨不積水,大雨不內澇”。
更為奇妙的是,雨水被路面吸收后,深埋地下的溝渠和凈水系統會將雨水收集起來,用于廁所沖洗、植物灌溉等,其余的雨水經過凈化后則會排入南湖,幫助控制徑流污染,改善南湖的水環境質量。
據了解,此次海綿化改造工程,是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。去年3月,南寧市成為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。此后,南寧市明確提出統籌解決城市水資源、水安全、水環境、水生態問題,實現降低城市內澇風險、削減徑流污染負荷、提升城市景觀等多重目標,決心為城市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水循環系統,打造“水暢、湖清、岸綠、景美”的現代親水城市。
努力做好“水”文章,就要保護城市水資源、水安全、水環境、水生態。2013年,南寧市在境內左江、右江、邕江、郁江、武鳴河支流等主要河流上共設置9個監測斷面,數據顯示,所有斷面水質均能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。按年均值評價,水環境質量達標率為100%。同時,持續加強城區供水管網的建設和維護管理,加強出廠水和城市管網水的多點、多時監測,保障供水質量和居民用水安全。2013年、2014年城市管網水檢測項目合格率均達100%。
目前,南寧市的城市排水管網基本覆蓋整個市區,排水管網建設做到雨污分流,排水系統均按照國家規定標準的高限進行設計建設,并專門設有排水設施管理機構和專項維護資金。
節能減排 低碳環保
2013年,南寧在全市范圍內試水公共租賃自行車,倡導市民“綠色出行,低碳出行”。截至去年底,南寧市財政已經投入近2.8億元用于購買20000輛自行車、建設近700個站點。今年,南寧市還將投入6500萬元,用于購買5000輛公共自行車、新增200個站點等。不少市民表示,公共租賃自行車有效緩解了出行難,也著實減輕了環境的壓力。
事實上,這只是南寧市倡導綠色生態發展理念,推行節能減排的手段之一。南寧市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,南寧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、五象新區先后被列入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(第一批)、APEC低碳示范城鎮,在自治區內率先開展低碳產業園區及低碳城鎮試點示范。
在建筑方面,南寧市印發了《南寧市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》,對綠色建筑的實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。市政府主導投資的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比例達100%,房地產開發項目通過施工圖設計審查備案比例為21.25%,通過建設規劃設計方案階段備案比例為42.6%。
此外,南寧市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和發展成效良好,早在5年前就獲得“全國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”稱號。2014年,南寧還列為全國第一批創建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。